在軌道交通建設的征程中,有這樣一位科技工作者:扎根地鐵運營檢測裝備研發十一載,帶領團隊突破多項技術壁壘,用創新之光照亮地鐵隧道結構檢測創新發展之路。他就是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(以下簡稱“北京城建勘測院”)副總工程師唐超。今年5月,這位80后工程師所帶領的“唐超創新工作室”以卓越貢獻獲評北京市級示范性職工創新工作室,成為新時代軌道交通科技工作者的生動注腳。
憑技術攻堅,護航地鐵安全行
北京城建勘測院唐超創新工作室,成立于2019年,現有成員14名,工作室始終聚焦城市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安全監測領域,以“測全、測準、測快”為目標,攻克多項“卡脖子”技術難題,成為行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標桿。
唐超創新工作室錨定地鐵運營期安全監測的痛點,開啟移動式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地鐵安全測量中的應用研究。當時國內該領域尚處探索階段,團隊從零起步,從點云質量增強算法、結構形面變化智能識別等 “硬骨頭”。歷經多輪技術改進與專家論證,最終研發出整套高精度測量裝備,實現形變檢測精度達毫米級、內業效率提升5-10倍,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成果在全國50%以上地鐵隧道結構檢測中得到應用,保障了北京地鐵70%以上線網的運營安全,推動了地鐵隧道結構測量、檢測的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發展。
軌道交通智能巡檢機器人
以創新驅動,繪就科研新畫卷
創新路上,領軍人唐超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在隧道結構檢測數字化應用和裝備研發工作中,唐超將科研與產業深度融合,先后主持、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北京市科技計劃、北京市科協金橋種子資金等30余項橫縱向課題。圍繞地鐵隧道結構測量、檢測的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發展研究,發表文章40余篇,SCI/EI檢索10篇,撰寫專著1部。獲一級學/協會科技獎5項;獲得專利授權8項,申請10項;授權軟件著作權25項。入選2023年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,2024年朝陽區“鳳凰計劃”領軍人才,2022年中國測繪學會測繪青年創新科技人才。工作室先后斬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、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、自然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。
以匠心傳承,筑牢發展硬支撐
在推動行業技術升級的同時,唐超始終重視人才梯隊建設,并通過“名師帶徒”模式為行業培育新生代創新力量。其中,青年員工任傳斌、徐鵬宇在唐超的悉心指導下,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干,入選“名師帶徒”名單。在該模式下,任傳斌和徐鵬宇相繼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,并斬獲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、測繪科學技術獎、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省部級獎項,彰顯了“名師帶徒”的實踐價值,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技術傳承與創新的深刻內涵。
在北京城建勘測院,這支由14名成員組成、平均年齡33歲的青年團隊,一直在為地鐵運營安全監測的智能化、智慧化發展而努力,助力地鐵運營監測跑出“加速度”。未來,北京城建勘測院唐超創新工作室將繼續深耕地鐵隧道結構檢測技術,培育更多青年英才,為行業進步和創新發展貢獻科技力量,書寫新時代軌道交通建設的嶄新篇章。
分享到: